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课程管理

烟台三中特色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六)

更新时间:2018-09-21 15:48:00

烟台渔灯节祭海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课题作者:李昭辉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高一18班 18563810339 953088023@qq.com指导教师:毛秀成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15666589839

[摘要]渔灯节起源于渔民祭祀海神活动,是渔家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着重研究分析新时代下渔灯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价值,探讨了在新时代得到的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渔灯节已发展成为海洋民俗文化的旅游品牌。
1.研究背景、意义

渔灯节是烟台沿海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起源于渔民祭祀海神活动,是渔家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具有较高的民俗研究价值。近年来渔灯节不断融入时代元素,已成为烟台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渔灯节这一富有胶东海洋民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渔灯节承载了渔民的精神信仰和寄托,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典型的海洋祭祀民俗文化。近年来渔民的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日益富足,渔灯节不再以祭祀祈福为主要内涵,而是作为海洋民俗文化的品牌资源,与蓝色经济建设有机结合,丰富了渔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拉动了文化旅游经济,成为了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渔灯节民俗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文化内涵、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民俗文化品牌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区域海洋文化发展,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研究的方法、过程

2.1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查阅关于渔灯节、民俗方面的文献,整理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对当地群众就渔灯节的历史渊源、节日风俗进行访谈。
2.2.3实地考察法:实地考查节日准备情况,到节日现场参观,获取第一手资料。

2.2研究组织形式

课余个人独立研究。

2.3活动主要步骤

2.3.1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2.3.2渔灯节前到初旺村、芦洋村访谈调查;
2.3.3正月十三、十四到初旺村、芦洋村实地考察,参观渔灯节;
2.3.4汇总分析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探讨渔灯节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2.3.5形成书面结题报告。

3.研究的结果

3.1渔灯节古韵今风

3.1.1渔灯节流传地域分布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和蓬莱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流行地域较窄,仅流传于八角村至蓬莱刘家旺村海岸线上的十几个渔村,包括下刘家、八角、芦洋、初旺、山后李家、山后顾家、山后陈家、沙窝孙家、刘家旺等十几个渔村,其中以初旺、芦洋、八角三村的规模和影响力较大,公认为渔灯节的典型代表。
3.1.2渔灯节历史渊源
渔灯节最初来源于对海神的敬仰、崇拜。起源具体年代不详,据当地百姓讲,自有村就有渔灯节。据《登州府志》记载,芦洋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距今611年,山后顾家的建村历史也有551年,据此推算渔灯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据传数百年前的正月十四,渔民们出海捕鱼遇上恶劣天气,迷失了方向,亲人们提着灯笼到海边寻找,去叩拜龙王、海神娘娘,祈求亲人平安回家。渔民们的诚心感动了海神,渔民在灯光指引下平安回到岸边。渔民们为了感谢,在农历正月十四送鱼灯祭海神,祈求海神保佑人船平安、鱼虾满舱,形成了“渔灯节”祭祀海神的风俗。
据调查最早在渔湾由渔民募集修建了龙王庙、娘娘庙,参与祭祀的渔民越来越多,为解决船主间争抢拜祭先后的纠纷,在1938年左右,初旺、山后顾家、山后李家等村的渔灯节时间改为正月十三,其他村渔灯节延袭正月十四。形成了“同节不同日”的有趣民俗现象。
3.1.3渔灯节节日盛况
渔民提前装饰渔船、准备祭品。在节日前,各家渔民将自家的渔船清洁干净,在驾驶舱、船头等处贴上对联和“福”字等船联吉语。船桅上挂上密密的国旗与者彩旗。祭祀用的物品丰富多样,必备物品包括鲅鱼、猪头、供菜、大饽饽、渔灯、香、酒和鞭炮。祭品最主要的是鲅鱼,各家挑选最大的鲅鱼放在在食盒上,食盒上贴满了大福字。
芦洋上午九点半在新庙广场上举行祭海大典,各家渔民将准备好的祭品摆在香炉前,吹响长杆号,敲响锣鼓,恭请龙王莅位,渔民代表宣读祭文,各船各单位向龙王敬香祈福,随后鞭炮齐鸣,烟花绽放,最后欢庆渔灯,秧歌队、高跷队、舞龙狮队、锣鼓队等表演队伍登场表演,典礼达到高潮。表演队伍多为村内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海阳大秧歌也来助兴。下午再到船上祭船送灯。
八角、初旺等村是上午准备,中午宴请宾客,下午2点左右开始祭海祭船仪式。各家抬着或开车拉着祭品,和表演队伍一起,缓缓前行到码头,一路放着鞭炮,敲着锣鼓。各家男主人把祭品摆在船头,猪头、大鱼以及苹果、饽饽等祭品依次摆好,渔灯纷纷点燃,香炉里插上高香。下跪祭拜叩拜“海神”,叩首完毕后将酒洒在甲板上。然后把船上供应的食物取出一些放入海中。

图 1 渔灯节盛况_游人如潮

图 2 渔灯节盛况_舞龙表演
各村节日时间、形式略有区别,但大致流程是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现代的渔灯节日增添了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狮、高跷等种种群众自娱自乐活动以及长杆号、织鱼网、面塑等非遗项目表演。近年来参观旅游客人较多,渔灯节上人群簇动鞭炮齐鸣、锣鼓声声、彩旗飘飘、桅影涟涟、彩船飘摇,热闹非凡。

图 3渔灯节盛况_秧歌表演

图 4 渔灯节盛况_渔民自娱自乐

3.2渔灯节文化内涵分析

3.2.1信仰文化内涵
我国沿海普遍有祭海习俗。海上天气变幻莫测,渔民以前经常发生出海灾难。民众对海洋即恐惧、无助又依赖、敬畏到崇拜的复杂情感,萌发了朴素的超自然的宗教观念,海神信仰随之产生。
渔灯节地区海神信仰主要是龙王崇拜、海神娘娘崇拜。龙王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烟台沿海祭祀的最高海神是东海龙王敖广。人们通过修建龙王庙和祭祀龙王的方式,表达对龙王的崇拜。渔民们普遍认为,龙王能为他们带来安康和富足的生活。海神娘娘,也称天后,即南方信仰的“妈祖”,天后信仰自宋代起源于南方福建沿海,明清以来传到北方,被沿海渔民认可为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渔民向天后祈求保佑出海安全、鱼虾丰登。这也体现了民众信仰的普遍性和相通性。
3.2.2民俗规范内涵
渔灯节在形式、程序、内容上某个时期内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祭祀过程包括祭神、祭船、祭海、送灯,祭品一定要有大鲅鱼、猪头、大饽饽,渔灯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等。
节日禁忌风俗也有一定的规范性。沿海待客“无鱼不成席”,渔灯节当天待客主要以鱼虾等海鲜为主,必须有加吉鱼,寓意吉祥,上桌时鱼头要对着最尊贵的客人,以示敬意。吃鱼时客人千万不能动鱼眼,意为“挑眼”,有挑理之意。“客不翻鱼”,客人翻鱼则为无礼,在席上不能说“翻”字, 一般只说把鱼“划过来”或者是“抬过来”。
3.2.3 社会交往内涵
渔灯节作为渔民的盛大节日,具有典型的社会交往属性。节日当天,各家各户会邀请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前来过节庆祝,大摆宴席宽待亲朋,宴请宾客的数量体现了一家在村落以外的人际关系和名望大小。渔灯节提供了走亲访友的机会,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加强了渔民渔村与内陆居民的联系交往和文化的沟通交流。
3.2.4精神文化内涵
渔灯节起源于渔民对海的敬畏和海神的崇拜,是一种典型的信仰文化。现在渔民不再像以前单纯以出海打鱼为生,大型渔船远海捕捞、冷藏厂、渔业加工厂比比皆是,渔业生产的安全条件大大提高,对大海不再像以前敬畏和恐惧。如今的渔灯节不再以祭祀海神为主要内容,已经成为一张文化品牌,丰富的文化活动让节日充满了参与性、观赏性与娱乐性,成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全民参与娱乐狂欢的文化娱乐活动。

3.3渔灯节文化价值分析

3.3.1文化认同价值
渔灯节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是送鱼灯,渔灯取意一是鱼虾丰登,二是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渔灯节作为沿海区域的渔民文化,具有渔民族群的专属性,作为大型的公众性节日活动,渔民百姓广泛积极参与,节日活动形式、习俗规范以及内在的文化内涵精髓得到渔民族群的广泛认同。渔灯节数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也源自于渔民族群的文化认同。
3.3.2民俗艺术价值
渔灯节中蕴含着较高的艺术价值。表演活动中有多种非遗项目,诸如长杆号、高跷、舞龙狮、大秧歌、花样锣鼓、面塑、手织渔网等,特别是大秧歌中红蓝黄绿的服饰、各种精美道具及表演人员的妆扮、粗放的舞蹈,都充满了民俗艺术气息。渔灯节既是渔民群众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对渔民群众淳朴生活的写照。
3.3.3文化经济价值
渔灯节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彰显了明显的经济特性。其一是节日祭祀物品的多样性、物品来源从自制到购置的转变,有利于刺激节日消费;其二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近年来参与人数众多,特别是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他们与渔民一起庆祝节日,载歌载舞感受当地民俗文化,渐渐发展成为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具有了旅游经济的特质。

4.新时代下渔灯节传承与发展的探讨

4.1近年来渔灯节面临的困境和冲击

近些年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民的产业向海洋养殖业、海产品深加工、冷藏业转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烟台西港和万华工业园的建设,不少渔村拆迁安置,脱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渔业。人们祈福保佑的心情在改变,心中海洋神灵的保护作用日渐衰微。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多以一种娱乐化的心态参与渔灯节。
渔灯节也受到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多元化的价值观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信仰的虔诚态度,削弱了传统海洋节庆民俗对民众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灯节民俗的保护和发展。一些熟知祭祀活动的渔民大多因年事已高,丰富的表演节目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参与积极,年轻人积极性不高,也影响着祭祀礼仪规范和相关表演活动的传承性。

4.2渔灯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和途径

烟台开发区政府及其重视,为了能够保护渔灯节这一胶东民俗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渔灯节作了大量的发掘抢救和继承弘扬工作。在渔灯节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场所保护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保护,一方面安排文化部门全面普查渔灯节的程序、形式和活动内容,整理并建立建立完整的档案;另一方面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等,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对渔灯节全貌,并积极做好申遗工作。2008年,渔灯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烟台开发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渔灯文化之乡”称号。由此可见政府在渔灯节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政府近年来加强了渔灯节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2005年大年三十,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栏目对渔灯节进行了专题报道;2007年中国CCTV和英国BBC联合摄制了大型电视纪录片《美丽中国》收录了渔灯节盛况。近年来,举办渔灯节期间,都会吸引海内外媒体和游客的广泛关注。渔灯节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日渐提高。
“政府主导搭台,百姓上台唱戏”,由于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近年来政府进行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安保维稳,参与渔灯节力度越来越大。由于政府的参与,节日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创新和丰富,渔灯节的规模和影响力明显提高。

4.3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渔灯节从一种民间民俗活动逐步发展成为政府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渔灯节也承载着当地渔民欢庆新生活、期待美好明天的心中愿景。对非遗民俗文化来言,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引导、合理组织、规范运作、积极创新,倾力将渔灯节打造成地域性民俗文化旅游知名品牌,更好的提升渔灯节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更好的丰富人民精神文明生活,使渔灯节世世代代长远传承发展。

5.研究心得体会

通过对渔灯节祭海民俗的研究,亲身感受了渔灯节欢庆盛况,剖析了渔灯节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研究了其社会文化价值,提出了结合蓝色经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路。通过研究,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充实了自己的社会人文知识。

6.参考文献

[1] 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J].民俗研究,2002,(3).

[2] 陈琳.渔灯节与渔民节庆闲暇生活方式[J].北方文学,2016,(5).

[3] 张开城.海洋社会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4.

[4] 徐彬,曹艳英.胶东渔民祭海习俗的演变与旅游开发[J].当代经济,2017,(10).

[5] 百度百科.渔灯节.https://baike.baidu.com/item/渔灯节?fr=ala0_1.
烟台三中校本资源网站   |   烟台市桦林公益基金会   |   芝罘区教育体育局   |   烟台市教育局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