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长推荐

人工智能时代,校长课程领导力升级

更新时间:2020-12-24 11:15:35

  本报记者李萍

  “可以预见,在智能化时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力等方面的培养。机器远远超过人的大脑,人可能会忘记,但机器可以记住,因此,我们可以把教书交给机器,把育人留给教师。”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际慕课研究中心主任陈玉琨在教育部“国培计划”2018年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现场发声。

  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如何转型,是当下中小学校长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由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国家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在广东举办的2018年中小学名校长研修班培训活动中,与会专家与“国培计划”名校长领航班校长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校长课程教学领导力”主题,深度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学校变革的深刻影响。研修班还通过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与交流活动,为校长在人工智能进校园背景下,如何提升课程教学领导力,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路。

  “把教书交给机器,把育人留给教师”

  2017年5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高校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并对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提出相关要求。4月28日,由商务印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多家联合出版,全国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上海发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三十五中等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作为《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的编写者之一的陈玉琨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走进校园,是教育与技术并轨的又一次尝试。教育的个性化和无纸化,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主要方向。

  “教育的第一场变革,是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的;下一场变革将以纸退出课堂为标志,这一场变革可能需要20年、30年、50年,但总会发生。当前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可由智能网络提供,学校教育应更加体现个性化。”陈玉琨不否认纸质书籍的重要性,但他指出,教育的智能化是趋势所在。对于这一时代背景的认知,是当前校长进行管理和引领学校变革的前提。

  这一点得到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工作组执行秘书长黄贵珍的认同,她认为举办名校长领航班的意义也在于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校长的理念变革与实践创新尤为重要。名校长领航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新常态,认真研究名校长名园长的培养规律,引导有思想的名校长名园长走上教育家型校长之路,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人才。”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对学校管理者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陈玉琨的回答是:师资和课程资源的重新整合。“2017年高考中,出现了高考机器人的身影,这不是与考生竞争,高考机器人的作用在于代替教师。在教育智能化时代,机器人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学习程度,并告诉学生如何学习。”陈玉琨说,这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在课堂上会产生分工,“把教书交给机器,把育人留给教师”将不再是展望。

  未来教育将会淘汰只会教书的教师,但始终呼唤懂得育人的大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者需攻克这一道连环关卡,即提高自身课程教学领导力,转变育人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与技术的统一在于真正用起来”

  “互联网+教育”在教育领域并不是新名词,智慧课堂、大数据、网校等在近年来的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探索中亦是重要支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完善。

  但在学校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新问题产生了。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曾面临困扰,学校的信息化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设备和技术方面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却收效甚微。在应用过程中,最卡脖子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不一定愿意用,多数教师使用的就是展台部分,也就是讲课用的PPT。”她了解到,教师不愿意使用新技术,是因为不清楚新技术能够让课堂如何简便或高效。为改善这一状况,她将新技术的使用作为教师能力评价标准。以学校自主研发的数字校园网络系统为抓手,她要求教师学会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这套系统,教师可以帮助不同孩子进行定位。

  陈立华认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校长们需要意识到,信息化不是花架子,教育与技术的统一在于真正用起来,学校要引导教师使用新技术,并为之创设新技术使用环境。

  同样地,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校长李新生也认为,人工智能进校园的浪潮虽然刚刚开始,但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却早已开始,关键在于如何让教育与技术共舞。他所在学校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发线上创客空间,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但学校管理者仅仅引入技术是不够的。李新生认为:“再好的课程,再好的空间,没有教师的扎实严谨的课程实施,一切都等于零。”新技术真正融入学科,还须强化教学设计及开设创客教育第三课程。激发内生力与引入外生力,是李新生探索的路径。从2014年开始,他增加4名专职创客教师,又从其他学科抽调6名学科带头人参与课程开发,并将新的教学方法带入课堂。“几千份教案和课件是学校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他还以校企合作方式完善教师名录,使创客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情感与素养是课程育人的抓手”

  在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乃庆看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将会越来越清晰地认知教育的本质,技术的一大功能在化繁为简,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教学奖评选委员会组长,他指出,情感与素养是课程育人的抓手。技术升级换代,校长领导课程教学,更应回归育人本质,以不变应万变。

  在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成果教学奖拟授奖名单中,重庆市巴蜀小学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给宋乃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与‘人本’理念契合,在高中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小学也应该将素养拿起来。”

  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认为,在人工智能进校园的背景下,学校育人应考虑如何基于学科又不拘泥于学科。她以学校回归学生完整生活的大德育课程为例,分享她所在学校的经验。“如何将基于国家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少先队活动学科进行综合化的实施?如何引导学生从教室学习回归到人的完整生活经历?这是课程育人的起点问题。于是学校将这几个学科以及与社会实践相关的学科统整在一起,以实践为主要途径,去培养和塑造具有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孩子。”

  此外,在生活实践外,不少中小学校长另辟蹊径,在教室内创设情境,引发真问题,进行真探究,激发真感情,追求真智慧。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校长滕玉英介绍道:“考虑到物理学科抽象概念多,学生理解困难,于是学校创设情智交融课堂。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从具体的感性上升到抽象的理性,再从抽象的理性回到具体的感性当中,进而解决陌生问题。”她认为,学科育人更应回归学生立场。

  南海外国语学校校长黄新古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以“新六艺”教育,培养学生素养,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他同样真切地感知到,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在于为师生联结情感传递的纽带。“让学生从‘新六艺’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情感的满足,从‘游于艺’到‘依于仁’,让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友爱,最终‘据于德’,落在学生重视品德操行,坚持内在人格修养,从而‘化艺成德’。”

  今年4月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一次明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学校变革不仅仅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的改变。人工智能将会催生出怎样的新学校形态与新育人模式?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学校曾经的实践中,也在未来的探索中。

  摘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