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长推荐

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

更新时间:2022-11-17 07:27:53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推进。“德”是立德树人的根基,也是立德树人的首要环节。人的发展是连续的,人才培养是也应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因此,德育需要树立系统观念,需要多主体多向协同、多领域贯通融合,在此基础上建立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这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关键所在。

  回顾德育一体化在我国的推进过程,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至今,已历经十年。期间,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这十年间,我国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如山东省历经四个阶段逐步推进省域内中小学“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一体化德育课程,探索形成了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和实践策略[1];如上海市依托机制保障统筹推进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2013年成立全国大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将中小学学科德育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进行有效衔接贯通,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2];2018年,北京成立学校德育研究会,建基地校、搭研究平台,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3]。这些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为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了基础;但也凸显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推进中的实践困境,为进一步突破难点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一、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内涵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简称:德育一体化)即指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想道德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使得立德树人能贯穿于各学段的一致性连贯体系。统筹推进德育一体化,一定要分析清楚其丰富的内涵。“道德并没有自己专属的独立实存领域和感性空间,它作为一种个体的心灵状态和生活智慧必须要依附和附着于特定、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显示出来,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如何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应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的德育一体化:

  首先,从德育的形态上来看,德育一体化是将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5]的融合贯通。一方面做好直接的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发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间接德育功能,及存在于校园生活中通过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人际交往、教育空间安排等隐蔽实现的德育影响,使间接德育和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配合好直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之产生合力效果。

  其次,从直接德育的内涵来看,德育一体化要做到大中小学德育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的一体化。从德育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要做到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的设计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等一体化。

  再次,从德育的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来看,教师要发展基于“德育一体化”的责任意识、德育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也应保持系统提高和发展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自察自觉。

  最后,从德育的育人合力来看,德育一体化,不仅要在校内形成育人合力,更要注重拓展学校德育的外延,将家庭、社会、政府纳入德育体系,形成育德合力[6],推进校内外德育一体化。家庭要承担起家校合力育人的责任,全社会要关心、支持家校育人工作,担负起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为德育一体化保驾护航。

  二、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原因分析

  德育一体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需要坚持学段间的纵向衔接和学段内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横向贯通,构筑起纵横结合、立体化网络化的育人格局[7]。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探索。在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中,德育一体化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效能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推进中,遇到了不少现实困境,值得细究,有待解决。

  (一)德育的主副渠道一体化还有待加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直接德育;作为间接德育的学科课程和社会实践及作为隐性教育的全部校园生活是德育的副渠道。在全国推进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的行动中,各类学科教师正在积极主动投入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但是现在的这些投入,主要还是以教学部门的倡导鼓励、学科教师自主探究建设为主;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还存在开展不定期、形式单一等问题。此外,这三类课程和活动之间缺乏德育目标的顶层设计、缺乏活动开展前后的沟通协商机制,因此还处在各自为政、各自探索、自顾不暇、不相往来的状态中。而教学组织、师生交往方式、校园空间安排、环境氛围营造等,往往缺少教育设计,缺乏对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全方位的挖掘。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德育主体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制。一方面,学校作为德育一体化工作的最基层实施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校园环境创设等一般分属不同的副校长分管。不同的分管主体,由于缺少合力意识和建设合力机制的动力,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导致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相对于文化知识教育的评价,对德育成效的评价更难实施,而前者存在考试压力大、易量化的特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常常因此不自觉地挤占德育成效的评价资源,导致实现高质量的学科德育成了较难突破的困境。

  另一方面,加强主副渠道的德育一体化,需要有充分的德育资源保障,包括德育实践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大学为例,从思政课堂中的集体讲授转到社会大课堂中的项目化德育实践,师生比往往要从当前的1:350要提高到1:50以内。现有的德育师资很难实现这个配比,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实践等间接德育活动效率低、走过场的情况,影响了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一体化融合。

  (二)德育一体化的评价考核、总结推广难以一体化实施

  近年来,德育一体化逐渐深入人心,各省市、各区县、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推进过程中。其中,不乏扎实有效的做法,但也有不少实践探索重形式多于重成效,重活动多于重评价。德育一体化,不光是要看做了没有,怎么做的,更要关注做得怎么样。德育评价对德育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强化、信息诊断和反馈功能[8]。因此,德育一体化的评价考核,既是一体化推进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确保德育一体化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德育效果难以量化、学生的品行评价具有隐蔽性等特点,德育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德育一体化的效果评价和工作考核,由于涉及的评价主体范围之广、评价维度之多,更成为实践中的难题。

  另外,基于评价考核的总结推广有助于高质量的德育一体化工作实践得以产生引领、辐射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德育一体化的评价考核体系,总结推广的标准和导向就难以把握。如果推广的实践案例更多是“花腔”,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负面效果。

  (三)德育一体化中的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德育的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是影响德育一体化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在加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德育一体化工作也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实践推进中,德育一体化还没有转化为教师的主动行为,大部分教师缺少主动加强学段间纵向沟通、衔接的德育一体化意识,缺少主动与相邻学段衔接、与其他学科贯通的德育实践能力;而学生也缺少积极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性,缺少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自察自觉和内在动力。

  相较于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足,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德育亲和力在不同学段间的参差不齐及不同学段间德育效果产生相互干扰等因素,对学生主体性发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以回归学生生活为基本理念,通过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之该学段的学生以教师为重要他人,亲社会化行为较为明显,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呈现亲和力较强的现象。而在学生思想发展关键阶段的高中和大学,学生对德育的期待和需求不断增加,既希冀能对当下的思想困惑有所引导,也更希望能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思想的升华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但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考试压力下,往往更偏重于学科知识学习,缺少对学生当下经验的关照[9],让学生对德育产生了距离感。大学阶段虽没有了考试压力,但前期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刻板印象,加之随着理论学习抽象化程度提高,理想道德与现实经验间的认知要求和转化要求也相应提升,使之较难产生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德育一体化中的政府功能亟需补位

  立德树人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立德树人,树的是“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德育一体化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任务,更是全党全社会的责任。“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的重要意义,更对各级党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作了具体部署,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对照要求,在当前的德育一体化工作中,政府的部分功能是不够到位的,主要体现在:德育教师配备不齐、师资培训不足、德育一体化资源保障有限、激励机制缺乏等。各级政府部门在德育一体化中要及时补位,配齐建强教师队伍、提供德育一体化探索实践配套经费、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站位,营造德育一体化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围。

  三、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机制建设探究

  基于当前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推进中的现实困境,需要深化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德育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形成统筹推进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整体路径(如图1所示)。

  (一)加强党的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健全德育资源保障机制

  从组织建设来看,由于德育一体化需要纵向链接、横向贯通,协调各相关工作主体,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因此,德育一体化的统筹推进需要明确各级责任主体,克服各学段内德育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学段间衔接不紧密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教育部门、学校的党组织要作为德育一体化的第一责任主体,把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来抓,建立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各级组织的德育一体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指导咨询委员会等。如上海成立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思政课的建设发挥“咨询研判、督查评估、培训示范、指导引领”功能[10]。

  在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德育资源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推进师生“家校社”协同、大中小学一体化,提供人财物时空[11]等方面的资源保障。一是人,即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从纵向衔接看,建立大中小学德育师资的学段衔接交流机制,如上海市组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同城平台,促进师资培训、集体备课、教学实践等全方位贯通等[12];从横向贯通看,建立全员育人的学段内贯通机制,加强校内德育教师、学科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评课、定期交流的机制。二是财,即资金保障机制。德育一体化在推进中势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需要有专项资金保障,包括组织建设经费、人员劳务经费、科研经费保障等,专款专用。三是物,即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大中小学优质的教学资源要在一体化的共享机制中互通有无,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整合古今中外各类德育素材、优质案例与各级教育部门、大中小学探索的德育一体化实践案例等,供教师查询调阅、交流研讨。四是时,即信息即时服务机制。建设传播即时、交流扁平的资源需求发布和支持响应平台,为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提供便捷、畅通的德育一体化信息交流平台,也为“家校社”协同提供信息交换平台。五是空,即空间资源保障机制,为德育一体化的探索、推进,提供来自学校和社区的工作室、实践区等空间支持。如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建设中小学共享的“草原课堂”,上海徐汇成立“区域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联合区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场馆等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实现空间资源共享。

  (二)健全德育一体化“评价-反馈-推广”联动机制

  德育一体化的推进需要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亟需健全相关评价体系。

  健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评价体系,应从明确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这四方面考虑。从评价对象来看,既要对学校积极投入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价,更要对各级教育部门统筹组织大中小学一体化工作进行评价。从评价主体来看,既有评价对象的自评,也要有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相邻学段学校、上级部门和社会的他评。从评价指标的具体维度来看,既要考察各学段内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政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关键队伍的作用发挥,又要考察所有学科课程及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发挥;既要考察学校与家庭、社区合力育人的情况,又要考察本学段主动与相邻学段衔接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实施效果。从评价方式来看,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更要注重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要通过收集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结果、评价主体对其育人工作的评价或满意度等,探索增值评价,反映德育工作一体化的成效。过程评价要注重通过收集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要会议讨论记录、主要举措、关键事件等来判断其对德育一体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既有对呈现材料的评价,也要有现场调研的评价,包括课程和活动观摩、对不同评价主体的问卷和访谈等。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评价应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评价体系。如浙江义乌已经迈出了建立中小幼德育一体化评价的一大步,在确定学校德育工作16项核心领域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学段,从“具体目标与内容”“实施途径与形式”“预期表现与评价”三个维度建立德育工作一体化、标准化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既是为了发现并改进问题,也是为了及时总结表彰,推广优秀经验做法,起到更大的辐射作用。因此,在德育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还应一以贯之地健全反馈机制和推广机制。评价部门应将全面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受评学校或教育部门,表彰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向。对于评价中不足的部分,加强教育专项督导,建立督导清单,推行问责机制[13];对于评价中的经验做法,可召开现场经验交流推广会或撰写德育一体化工作推进先进案例等,在德育一体化工作信息交流平台发布推广,以点带面,以面带全,以德育一体化评价、反馈、推广联动机制,有效推进德育一体化工作。

  (三)健全德育一体化动态监测机制

  德育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培养人才培养工程,不仅需要一体化的评价体系对相关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引,还需要对德育一体化实施的关键条件及实施效果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以确保教育行政部门在及时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健全德育一体化动态监测机制,需要注意监测的适恰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一是适恰性,即监测的内容能较好地反映德育一体化在一定区域内的实施情况。从德育培养人的目标来看,对德育一体化的监测,应关注当前的德育是否满足了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促进了其在原有思想道德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聚焦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素质和心理素质,及德育一体化中各阶段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情况。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动态监测还应包括对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德育一体化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监测;同时也应涉及其他学科教师、教职工育人参与情况和能力水平等的监测。第三,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还需要监测家庭的德育环境和全社会的德育生态环境。二是时效性,即定期开展监测,及时掌握师生思想政治品德变化状况,并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为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精确的参考数据。三是准确性,即基于大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分析,精准反映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和教师的德育能力。健全德育一体化动态监测机制是精准推进德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健全教师德育能力更新机制

  德育一体化是中国德育改革中的一次新探索,对教师的德育能力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统筹推进德育一体化,除了顶层设计、组织管理之外,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否能与时俱进,跟上德育一体化的改革步伐是关键。因此,要健全教师德育能力更新机制,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这两个阶段中提升教师的德育一体化意识,提升德育能力,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一体化中的主导性。

  首先,加大以“育德”为核心的师范生培养新模式改革。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跨学段衔接、跨学科贯通、跨学校统整的培养体系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家校社”育人一体化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学科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科教师的育人使命和责任意识,主动探究和挖掘各学科教育的历史和传统及相关的社会、经济、伦理和道德问题,以此作为丰富学科育人的宝贵资源。

  其次,加强思政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建设,提升思政教师的自觉发展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通过各级各类培训,促进思政教师与时俱进地提升德育一体化的知识和能力;建设一批以德育一体化为目标的思政教师工作室,鼓励各学段思政教师组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针对原有学段割裂、学科间贯通不畅、“家校社”育人合力不足,缺乏对学生当下发展困惑的关照等弊端,加强自我反思和实践探索;凝聚一批思政的理论和实践专家,为思政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室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如北京成立学校德育研究会,建立德育研究专家库,为开展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研究、咨询、论证等提供智力支撑;华东师范大学与新华网联合打造大中小德育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推出大中小课程思政师资培训体系等。

  第三,将“以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的意识培育和能力提升贯穿教师职前职后、各成长发展阶段培训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作为这一高水平教育体系的主要建构者和参与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以德育为先”推进“五育融合”的使命与责任,这是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必须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等过程中提升以德育为主线,促进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同向同行、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引领力、合作力、组织力和教育力。开展并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不同学校、不同区域教师的联合培训、交流合作,提升教师以五育并举为路径,推进德育一体化目标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意识和能力。如上海市奉贤中学、控江中学和松江二中等学校在上海市教委的项目支持下组成上海市课程领导力“五育并举”课程设计小组,在跨校的研讨交流、富有特色的实践探索中凝聚共识,提升学校及教师以“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在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路径的各类机制建设中,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已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形成了一定的机制和经验;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要以“统筹”为目标,使资源保障、评价反馈、动态监测、教师德育能力更新等各类工作机制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系统化、精准化的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机制体系,充分发挥“德育一体化”区域协作育人优势,真正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