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长推荐

打造实践研究的学习 共同体

更新时间:2018-12-07 08:48:59

作者:钟启泉
当今,国际教育界都在关注与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这一趋势的出现,不是意味着一般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变,而是预示着一场更为深刻的课堂革命的到来。为迎接这样的变革,我们必须打造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学习 共同体,这一共同体须在新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师观的观照下,坚持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基础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不要说普通高中,即便是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也普遍倡导大众主义教育。比如哈佛大学注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其宗旨便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而我国有的学校却仍热衷于精英主义教育。
当下,有三大乱象值得注意:一是豪言壮语——一些名校提出“培养有领导力、思想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等口号,在过于拔高的目标引导下,为少数学生服务的“领袖课程”“竞赛课程”“荣誉课程”应运而生,而忽视了适应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花言巧语——追求形式,华而不实,什么“阳光”课程、“七彩”课程、“博雅”课程等等,缺乏实质内容。学校课程开发应以质取胜,而不是以量取胜。三是胡言乱语——有的学校充斥应试文化,把胡言乱语当作鼓舞人心的口号。明明是应试堡垒,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这些学校,研究性课程被打入冷宫,课程开发出现倒退与回潮。
课程改革与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只看分数,还要看社会公德、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我非常欣赏苏州平江中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做法,不功利,不浮躁,小步走,不停步,坚持课程发展为学生成长服务的宗旨。他们通过跨界课程建设导生制共同学习组织,把平江中学办成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优质学校。
课程开发不能贪大求全,而要从单元设计开始。美国的STEM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至今他们还在进行单元设计。其实一门课程就是单元的分解和综合。今年开发这个单元,明年开发那个单元,然后慢慢汇总,就迈进这个课程开发的门槛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核心素养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兼顾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的培养。现在有人过分强调学科素养,而轻视跨学科素养,提出什么“数学核心素养”“物理核心素养”等等。学科对学生确实具有独特的培养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提“学科素养”,但我对学科各自提炼核心素养感到费解。国际上早就提出了警告,如果这样做,将来的格局就是分裂的,以一个个学科为中心,各自为政,哪还有什么核心素养可言。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转型,要注意实质的而不是形式上的转型。比如前一时期,不少地方在试验翻转课堂,结果形式有了一定改观,但学生的有效参与、师生的有效互动并没有真正体现。我们现在的翻转课堂还不成熟,或者说学得还不像。究其原因,一是微视频开发技术跟不上,质量较低,还无法替代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二是缺乏培养高阶思维的教学能力,一些教师唯恐学生不懂或遗漏,仍在滔滔不绝地讲,或者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练,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考试改革尚不成熟,教师仍在夹缝中求生,难以从应试教育模式中突围,实现课堂的真正翻转还有差距。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转型,需要坚持不懈进行实践研究。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搞了三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实验,殚精竭虑,躬行实践,先后深入到将近1000所小学、中学的课堂。他查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学生的表达,致力于将被动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能动学习——一种具有探究性、协同性、反思性的有效学习。
关注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要给每一个孩子参与和发展的空间,要保障每个孩子都能走向成功。我最近发表的文章《打造多元、多声交响的课堂实践》中,强调要善待与包容具有不同知识基础、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学生的差异可以带来认知冲突,引起思想交流,形成集体智慧。差异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而那种坚持按成绩编班的分层教学,应当加以摒弃。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能否形成一种新的学习 共同体。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革命要靠自下而上的推进,仅仅靠几个骨干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现在有些教师比较缺乏反思精神,要形成一个既有个体反思、又有集体反思的真正的学习 共同体,从而促使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水平的提升。要倡导实践研究的有效性,搞课题不能急功近利,那些急于求成的课题,往往容易成为一堆废纸。学校要形成重在实践探索与行动改进的校本研讨制度,并把这个制度固定下来,坚持下去。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十多年来坚持打造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学习 共同体,取得丰硕成果,曾得到佐藤学教授的肯定。上海以这所学校作为平台,先后举办10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经验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作者钟启泉,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烟台三中校本资源网站   |   烟台市桦林公益基金会   |   芝罘区教育体育局   |   烟台市教育局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