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长推荐

立足三个空间,助推劳动教育入心

更新时间:2020-11-04 14:21:09

  甘昌红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继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再一次从操作层面,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加强专业指导。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和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近几年与学校团队积极探索,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育人空间,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空间。家庭是一个最全景式的劳动场域,是儿童劳动教育最好的启蒙地。从最新部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中,可以清晰看到家庭在劳动教育落实方面的重要性。对此,笔者和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联合学校德育处,根据小学生家庭生活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制定了《小学生习惯养成手册》,其中包含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生活习惯板块里,主要是家庭劳动教育内容。内容设计旨在引导家长培养孩子自觉的家务劳动习惯、自理的劳动技能。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应协同家庭,将家庭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一空间,培养学生良好家务劳动习惯,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获得成长的主阵地。笔者和学校德育团队努力将校园内时间、空间、环境和资源等要素进行整合,形成劳动教育载体,让学生在校园里发现“现场”、走进“现场”,通过“现在进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认识劳动价值。最新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7课《我是班级值日生》的教学目标就是:关注学生的值日情况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方面。小学生从家庭走向学校,劳动教育的场景从家里的私人空间,转换到学校这个集体空间,劳动教育的目标也随之改变。从做好自己的事,到承担公共责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新课程改革以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常用教学方式。然而,有情境不等于在“现场”。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应该更多地关注课堂之外的“现场”。让课堂变得综合而开放,进而让课程最终指向儿童的心灵,实现儿童内在的道德建构,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校外基地是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早在2013年,笔者学校就与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内设立教育基地。学校每年安排两次基地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活动,分年龄段、分步骤地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劳动与职业的社会启蒙。实际上,小学生的道德建构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应不断向社会延伸,努力调动社会德育的力量,其中,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和教育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应积极取得有关支持,让校外资源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

  笔者近几年在对劳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深深感受到: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必须立足长远,建立长效稳定机制,尤其要进一步丰富和开拓劳动教育基地。工厂、农场等不同劳动场景,可以让学生对劳动有更加直观的认知。但劳动教育资源的开拓,不仅仅需要学校自己联系与寻找,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政府购买等角度,开拓一些优质的劳动基地,供本辖区内中小学校共同使用。如此,既可以保证教育质量,也可以避免各个学校各自为营,导致资源浪费。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凤凰城分校副校长)

烟台三中校本资源网站   |   烟台市桦林公益基金会   |   芝罘区教育体育局   |   烟台市教育局   |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