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劳动教育

依托劳动教育 培育时代新人

更新时间:2020-12-04 13:50:46

  依托劳动教育培育时代新人

  ——“复光教育”引领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学校而言,贯彻落实好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于我校独特的“复光教育”理念,我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复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特点,构建起校内校外互为补充、家校社联合、学科相互融合渗透的劳动教育课程,努力为学生成长创设不同的体验环境和机会,形成了以价值塑造为核心、以素养提升为关键、以习惯养成为目标的劳动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

  一、借助多元路径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一)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互为补充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7)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纲要》指出,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应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首先立足校内劳动教育必修课,以间周一节的劳动课程为主体,每学期一周的劳动周为补充,同时将社区服务、职业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充分纳入劳动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在校内劳动的基础上,利用假期走上社会,体验不同职业的辛苦,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回馈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劳动必修课的开设中,统筹设计校园卫生清扫、作物种植、基地除草等各类课程,聘请学校总务处、政教处的相关老师为劳动教育指导教师,从工具的使用、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成果的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各班主任在实际劳动过程中进行帮助、引导,使劳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收获最大化。

  在校外劳动实践中,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已连续多年开展海边清扫垃圾志愿活动,每年国庆期间,以“仙境海岸线你我共守护”为主题,对月亮湾附近海域进行集中的垃圾清理,在劳动中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假期,安排职业体验活动,学校精心设计工具单,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近年来,学生相继走进公交公司、海港医院、消防站、农博园、1861创意产业园、铁姆肯公司等,深入了解体验职业,感受到各行各业的艰辛,更体会到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深刻内涵。解茗心同学在走进鲁东大学体验“高校实验师”这一职业后感慨:“在这之前,我们都认为这个工作非常的简单,经过1天的体验,我才发现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到细致、规范,而且也十分辛苦。从简单的仪器清洁到设备维护,从预实验准备到实验课开设指导。实验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实验室管理、还要讲授实验课程。工作中还要科学规范、耐心细致、严格管理、而且有时候还要加班加点工作,这样的经历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努力成才的决心。”

  (二)家庭、学校、社区联合育人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第一空间,校园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校外基地也是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劳动育人体系,才能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

  自2015年起,我校每年暑期开展“影子父母”劳动实践活动,要求每位同学利用两天时间,分别体验父母职业或家务劳动,学习家务劳动技能,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与工作内容;2020年疫情期间,鼓励学生利用居家学习时间,与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你劳动的身影最美”照片征集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纷纷晒出自己拖地、做饭、与父母分担劳动的美好瞬间,劳动教育在家校间落地;充分利用家委会、家长志愿者协会提供的社区联动资源,建立社区劳动实践基地,如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欣和食品公司等,参观劳动场所、了解岗位劳动属性,在老师指导、家长带领、基地体验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中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从认知感悟延伸到实践体认。

  (三)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

  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更新劳动观念,所有课程都有育人价值。学校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融入劳动技术、工程、思维、观念的综合性劳动项目设计,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

  以学校春季劳动课程“除胶行动”为例,针对冬季铺设防滑垫后连廊残留的胶装物质清除任务,化学组指导教师设计了“去除胶装残留物质”项目学习单,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搜集信息、形成小组解决方案,并在劳动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方案,不断创新、思考和改进,既掌握了化学专业知识,又在劳动实践中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很好的达成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深度学习的双重课程目标。

  此外,学校开设丰富的校内选修课,如《女红》、《陶艺制作》、《版画制作》等工艺劳动课程,从设计、制作到成品的完成,将劳动与美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创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劳动实践创造着美,劳动是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审美精神的实践活动。

  二、重内涵促发展构建劳动课程体系

  (一)以价值塑造为核心注重弘扬劳动精神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首先体现在价值观方面,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一方面要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基于以上两点,我校在劳动课程的构建上,首先将价值塑造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开展活动,行思结合实现以劳树德的目的。

  首先,借助榜样力量,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尊敬,每年组织“学雷锋日”活动,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践行雷锋精神;五一劳动节期间,学校利用宣传栏进行“大国工匠”、“战疫英雄人物”事迹展示,组织“身边的劳模”走访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劳动者与奋斗者的崇敬之情;每月评选校园明星之“劳动之星”,利用国旗下演讲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劳动事迹,学习先进榜样。尤其是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因疫情无法返校,学校鼓励全体女教职工,在教学平台上晒出自己的居家劳动作品,或厨艺展示,或家务劳作,或花卉种植等,与全校同学共享,营造出浓厚的爱劳动、享受劳动的氛围。

  其次,依托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当下社会热点“粮食”问题,学生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勤俭节约”倡议,并在餐厅设立学生会自主管理机制,由学生自主进行餐饮文明礼仪的检查、督促,自主参与餐盘清理、餐具回收等工作,学生亲身参与劳动,才真正感知“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才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真正做到以劳树德,实现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目的。此外,学校公众号定期推出专题报道,如《点亮春天的绿叶——默默奉献的三中食堂人》,引导学生从学校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敬业奉献中,不断汲取正能量,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弘扬积极的劳动精神。

  (二)以素养提升为关键注重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求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当下的劳动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劳动教育课堂要想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赋能,就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与劳动技能的培养。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我校形成了校内校外相结合,多种劳动形式互为补充的劳动课程体系,包括生产劳动类、校园生活类、社会服务类、家庭亲子类、职业体验类、创新实践类等六大类课程。

  以生产劳动中的作物种植为例,学校于2017年4月组织成立了“万物生”劳动观察体验社团,因地制宜,利用校园内闲置土地开辟试验田、聘请指导教师,从春耕前的松土、除草,马铃薯、芋头、花生,以及辣椒、莴苣和葱等作物的种植、维护,再到秋日果实的采摘等,带领学生去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体验开沟、播种、浇水、收获等劳动过程,将劳动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只有亲自参与了劳动,才能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才能真正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做到物尽其用,从内心抵制浪费行为。

  《纲要》指出,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脑并用、注重科技创新与创造才是当下劳动教育的最重要形态。基于此,我们将劳动实践与通用技术课程相结合,先后成立了机器人社团、3D打印社团、创客、航模社团等,鼓励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以劳增智的育人目标;每年的科技艺术节上,举办“桥模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桥模搭建,动手动脑进行劳动创造。

  刚刚结束的这个国庆假期,高二年级的同学在鲁东大学李洪斌教授的指导下,走进烟台拓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一次新时代劳动技术的实地参观体验,活动中,同学们了解了各类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以及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助力果园丰产,极大更新了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只有与时代接轨的教育,才能真正培育适应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注重传承劳动美德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将成为学生毕生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在价值塑造与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学校将习惯养成作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每学期设立固定的劳动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从新校区的拓荒、劳动基地的除草,到学校体育馆及功能室的定期保洁等,以自己的双手打造美丽校园,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收获;各班间周开设校内劳动课程,每月评选卫生管理明星班级、公寓卫生明星宿舍等,将劳动课程常态化,使习惯养成落到实处。

  每月一次的“断舍离”劳动体验课程,同学们及时清理教室、储物柜等,营造出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每年秋季开学返校后,各班级认领劳动区域,将田径场周边杂草及时清理干净;每年冬季降雪来临之前,学生自发组建“扫雪突击队”,及时关注天气变化,第一时间来到校园清扫积雪,保障全校师生的出行安全,这些劳动体验已融入学生校园生活的日常,既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又以实际行动为校园添彩。

  另外,充分利用学生自主管理与自主发展的需求,鼓励学生以自主申报的方式到餐厅、公寓等进行一定的劳动体验,如承担餐具回收、餐具清洗、餐桌打扫等任务,使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在一届届学生中传承下去。

  三、创新评价模式促进劳动教育实施

  劳动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更加强调育人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模式上,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尝试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一是基于劳动过程的评价。有效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将劳动体验课程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劳动内容进行记录,包括劳动课程中的活动方案、实践操作和心得体会等,记录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及时利用小组评价、主题班会、劳动明星评选等进行劳动体验及时分享,更新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

  二是基于劳动成果的评价。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学校定期举办优秀劳动成果展览及交流会。鼓励学生将不同的劳动体验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从而促进相互学习。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的“我的拿手好菜”学生美食技艺大比拼活动,深受学生及家长好评,每年有20余位学生进入决赛,他们以自选食材与菜谱的方式进行美食创作,比拼技艺,共享劳动成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我们深信,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疲乏人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展望新时代,劳动教育承载着新的教育使命与诉求,只有最大限度地彰显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才能使其成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助推器,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