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长推荐

阅读的风景在深处—— 一位教师的听课笔记

更新时间:2021-03-22 16:27:15

  段伟

  如今,数字阅读风头正劲,借助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设备,“万卷书”触手可及,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身处“读屏时代”,我们应如何摆脱“浅阅读”之困,提高阅读的质量,在“深阅读”中感受文化的滋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以第24个世界读书日为契机,联合中国教育报好老师新媒体平台精心组织推出“教师共读周”,以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围绕教师个人跨界读书享受阅读之美、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以及共塑教师阅读共同体等话题在线与全国教师进行阅读分享。作为教师,我在收听了这7节读书课之后,既有共鸣也有不少心得。

  领读者

  共读就是借助集体的智慧,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认知。共读选择的书最好有一定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如果是一读就懂的畅销书就没有多少共读的价值了。——郝晓东

  教师为自己读书,可以不断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间接地起到为学生服务的作用。无可置疑,时至今日,书籍仍然是能让人拥有系统的知识、理性的思维和深厚的情感的唯一传播者。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共读能达成同伴间的深度交融,深层理解。“独行快,众行远”,在一个志趣相同的阅读圈子里,可以好书共享、质疑诘难,深度追踪、互相鼓励,促使阅读不断地深入下去,在同伴的碰撞中产生个人新的阅读理解视角。

  笔者所在学校的师悦读书会已经走过数年,成败得失,同尝甘苦。一者,分享阅读,促进互惠学习。读书会的核心很重要,其职业底蕴和水准要高于读书会教师的平均水平。除了每周学科组读书会,每个月学校分享交流会的中心主持人要有一个总结梳理,点评发言,廓清认识误区,完整地对共读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开启新的领域,让参与者有启迪和收获。二者,阅读,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弱水三千,但取一瓢饮”。比如有人提倡快乐学习,大体上,读书是快乐的,但读书不能只要快乐,有些枯燥的书也要读。一些科学原理或深奥的思想不可能人人都懂,阳春白雪注定是少数人的。经典书籍和人一样,复杂深邃的更耐人寻味。有些书每次阅读,就像寻宝,总会有意外收获。而有些书单纯浅薄,读开头就猜到结尾,所见即所得,看个目录就可以了。

  好的作者,只把自己的思想诚实地展示出来,不会强迫读者接受他的观点。而好的读者,则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去伪存真的过程里,变得越来越丰满。

  电影《芳华》上映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芳华》进入畅销书的榜单。从结构上来看,小说相当随意松弛,如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人物自传。此时,读书会的老师提议顺竿儿爬,以“青春”为话题读几本书,我们选择了《青春之歌》《穆斯林的葬礼》两部作品。

  分享之初,大家几乎都认可《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韩新月,她聪慧、美丽、纯洁向上,又带着一种惹人怜爱的淡淡忧郁。但通过品读、辩驳、思考,林道静不知不觉中代替了韩新月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将那个几乎完美的姑娘“比”下去了。

  阅读经典,使深陷现实的我们与现实保持相应的距离,我们通过阅读,去重构一个更加合宜的“真实”的现实。阅读经典需要“牛嚼”反刍,以获得思想启迪或审美感悟的阅读。领读者引领同伴们不断向下深潜,汲取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在真知与真情中感受世界之美、体悟人生之道。

  越读者

  没有越界,不成阅读。精而不涩;多而不滥。通而不滞;达而不浮。——冷玉斌

  通过“越读”实现Read the Word(读懂文字)和Read the World(读懂世界)的链接。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不可否认今天的教师职业虽然不能算是刀剑上的舞者,却也不枉称作为华山险路上的挑夫。“一招鲜”难以“吃遍天”,靠“吃老本”凭经验上课,课堂的精彩不会如约而至。智慧型教师最起码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阅读“刷新”教学技能,授业时方有精彩纷至沓来,才情迸发;阅读“储存”教育智慧,传道时方能收放自如,四两拨千斤。

  阅读是教育之魂,然而我们自觉不自觉中局限于界限之内。如今大多数教师喜爱技术层面的书籍,都愿意直接吃“鱼”而放弃对“渔”的思考,企图通过针对性阅读来扩张对自己所在领域的了解和认知,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固然,这样的阅读富有内驱力,但过于单一的生存需求,实际上会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向狭窄化和功利化。其实,对于新教师而言,专业阅读的比例应多些;而对于教学智慧丰富的教师,则要多些非专业阅读,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海纳百川方能成其大,有人说“不务专业”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因为做无边界的教师,才是教师中的“多面手”,让教育贴近生活。

  诚然,跨越形式上的边界容易,跨越心中的边界很难。相比局限于单一领域的阅读,跨界阅读更富有挑战性,因此跨界阅读也对教师的自驱力要求更高。跨界阅读,不仅是专业的联结与跨越,更是对未知的追求,对人生的热爱。人常说“功夫在诗外”,又博又专方可愈博愈专,知行合一方能止于至善。

  越读,要超越专业领域。专业书籍作为知识的凝结体的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专业书籍的迷信让我们教师失去了对已知领域的质疑和未知领域的探索。

  越读,要超越阅读形式。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

  越读,有各种存在的理由及意义,当我们跨出自我设定的阅读界限,一扇新的门就经我们打开,我们在向一个“完人”出发,阅读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梦想,会更加靠近,终会结合。

  善读者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徐飞

  人生三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放到阅读这件事情里,也是成立的。

  教师的发展之路就是学习之路,而阅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阅读拯救自我”克服“本领恐慌”。许多教师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忙,“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工作很忙碌”。徐飞老师这句话值得咀嚼和玩味。教师阅读的经历决定其视野、格局和胸怀,决定了所培养出的人的素质。

  见自己,我们通过小说,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这些不属于自己的经历里,习得一些通用规则。

  比如,我这大半生,正好赶上我们这个国家由穷到富、由土到洋、由城市也像农村到农村也像城市的历史转折。路遥笔下的农村知识青年命运的挣扎,其实往根儿里说,彼时举国农村青年都是孙少平。《飘》《窥视者》和《百年孤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茬儿人的审美趣味和虚荣尺度。这个阶段,我们是在别人的故事里了解人生,寻找自我的定位。

  通过“见自己”,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抽象思维的能力,知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开始寻求除了自我经验之外的知识。此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沉下心来慢读。慢读意味着缓慢,意味着耐心,但更要求你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方法。一些高冷的著作需要我们慢读,它们犹如一个封闭城堡,进入就需要找到通道。而这个通道不是现成的、明摆着的,是一条需要阅读者寻找的“暗道”。在慢读的路上,有足够的耐心和才能,才会有文章和义理相遇的那一刻,让我们享受发现的喜悦。

  比如读《果壳中的宇宙》,惊讶于宇宙浩瀚无垠,人类只是风中的一盏孤灯。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天地”视野,逐渐走进阅读的“澄明之境”。

  这个阶段的读者,是谦卑的,褪去了初次得到知识的浮躁,开始显现出对世界的敬畏,寻找自己在世界里的定位。比如大学期间我爱做读书笔记,读《巴黎的秘密》《基督山伯爵》这些大部头时,因为里面的人物、事件比较纠结,我就挨个儿给人物做年表、做情节推进线、做家族谱系图等,把书里所有的伏笔、呼应、关节点等全都标出来,做成表或图……

  文学阅读,从贝壳深处看到仙国的景象;哲学阅读,迷宫中望见星座;心理学阅读,骑象人的驭象之道。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善读者会发现曾经困扰自己的人生难题已经迎刃而解,变得通透,不再局限于文字类阅读,目之所至的“众生”,都变成了可以阅读的信息。

  读书如蚕,贵在转化,读书与写作应相互促进。清晰记得我刚开始在报纸杂志发稿的情形,那时我的文字是那种油全漂在水面上,写到关键处显出力绌,所述内容不过是一些世故的话、家常看法,而一些名家的文字则是那种油全撇开只剩下一汪清水,行文如唠嗑儿,句句都是断根儿的道理。这些年受惠于“读书周刊”,我感觉越读越敞亮,越写越清爽,这便是读写给予凡人的魅力。

  岁月浓淡皆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欢。今天,数字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一屏万卷”,改变的是方式和载体,不变的是阅读的行为。数字阅读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潮流和趋势,它和纸质阅读一样,都在为含弘光大精神气象、促进全民阅读添柴加薪。身处“一屏万卷”的时代,阅读内容是否优质,阅读方法是否科学,“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此乃阅读真味,亦为阅读胜境。

  摘自2019年5月13日中国教育报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