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 · 校长推荐

提升大规模学校管理效能:从“权力管理”到“专业管理”

更新时间:2021-12-16 16:05:45

  文|裴友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外来人口的进入,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高涨,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自2002年建校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在校师生有近3500人。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面临两大困难:生源构成复杂,学生的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相差较大;教师老龄化严重,行政管理人员不足。如何创新管理体系,实现学校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了学校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学校在管理体系、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方面进行校本化探索,实现了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高位走强,学校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等150多项荣誉。

  —、让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

  我们认识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传统的学校管理面临着挑战,必须研究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回顾这几年,我们主要解决了“科室与年级部之间协作性不强”“多头管理造成职责不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互相学习”“管理层级多导致工作落实拖沓”等体制机制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与努力,我们明显感觉科室间的协作度提高了,大家对管理的认同度提高了。

  1.在顺畅的轨道上做事

  对大规模学校来说,如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管理力量递减、覆盖不全、落实不细等问题。现代管理提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学校管理应该指向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指向师生的成长。为了搭建顺畅的管理轨道,我们经过多年实践,提出了“条块、闭环”管理模式。

  可以看出,在党总支、校长室领导下,形成了行政、业务的闭环管理,并以年级部管理为核心,分管校长、教学主任、德育主任作为年级管理的关键人物,均为业务骨干,实现了由“权力管理”向“专业管理”的转变。我们没有直接让中层担任级部主任,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减少管理的层级,让校长室的决定直接到达级部;二是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已近49周岁,副校长分管年级更利于调配资源、凝聚教师。

  这种管理架构使权力下移,活动下移,评价下移;规划上移,负担上移,困难上移。厘清了行政科室与年级部之间的管理关系,即行政科室负责顶层设计、规划校级活动、协调年级关系,年级部负责落实科室计划、自主管理年级。同时赋予年级部以相应的权、责、利,如教导处对教研组进行业务管理,不直接管理备课组;年级部则对备课组进行教学方面的业务管理,使年级部的教学管理更扎实有效。再比如,我们将总务主任分到各年级部担任后勤主任,负责本年级的后勤服务工作,凡涉及后勤的活动能够快速到位,极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2.先定工作标准再做事

  企业管理中有句话叫“一流的企业定标准”。对于一所高品质的规模学校,不能只满足于管理制度的“全面”。制度是准则,是管理的依据,而标准是目标,是方向。对于人数众多的规模学校,统一目标、用“标准”引领,更容易激发干事的创造性。“先定标准再做事”,带来的是“要做就做最好”“我怎样,学校便怎样”的良好管理生态。

  笔者曾主持设区市初中学段的“高质量发展”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数据为“近40%的教师对校本集体教研不满意”。经调查,我们发现集体教研存在“组间标准不一致”“效率不高”“缺少督查”等问题。于是,我们成立课题组,研究《如皋市实验初中集体备课标准》,确定了“教”“研”比翼式教研模式,解决了集体备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出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微讲座”制度,解决了集体备课智慧分享不到位的问题;成立了核心备课组引领下的“成长共同体”,解决了集体备课效率不高、教师成长不快的问题;明确了《备课组长认定办法》《行政蹲点考核办法》等措施,解决了集体备课评价不力的问题。目前,在这个标准的引领下,集体教研已成为我校教学管理亮点。

  面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从“问题背景”“解决措施”“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如面对初中生痴迷手机问题,我们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如皋市实验初中手机使用规定》;面对新时期如何做好家访工作,我们又研究出台了《如皋市实验初中家访操作要点》,等等。

  3.在积极的文化氛围中做事

  规模大的学校,教师思想往往多元,需要营造积极的做事氛围。我们从“濡染”“服务”“激励”人手,优化行事风格,润泽教师心灵,丰盈学校文化。

  一是用细节讲述“实验精神”。“校园亮点随手拍”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这些凝聚着教师敬业、智慧的照片,不仅会在工作群中引来阵阵点赞,还会在全体教师会时精选典型细节制作成MV播放,“实验精神”便在热烈的掌声中濡染着每个人。

  二是树立“管理即服务”理念。“不让教师跑冤枉路,不让教师做无用功”,工作清单化,增加必要工作的附加值,减少次要工作的重复度,“行政服务好,就是为教师减负”成为管理人员的共识。“想教师所想,想教师所未想”,这是服务的境界。我们教职工食堂推出了“点餐服务”,先用“问卷星小程序”征求意见、确定菜谱,确定菜品数量,约定取餐时间;提前一天发布点餐程序,教师点餐后再公布取餐信息。这项服务解决了教师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赢得教师一片喝彩。

  三是用好“激励性机制”。教师是注重精神生活的群体,很多时候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作用更大、效果更好。我们的激励指向三个方面:团队荣誉、进步发展、专业成长。指向团队,即团队好,个人才能好;班级好,任课教师才能好。指向进步,设置“争先进位奖”,激励那些虽不领先,但努力后取得进步的人。指向专业,是给专业发展平台激励取得成绩的教师。

  管理体系创新激发了管理的热情,主动担当、勇于反思、团结协作成为工作常态。一次,学校在同一天迎来了四个大型活动:初二年级青春仪式、全市体育监测抽测、全市课堂教学比赛,还要接待一个外省的教育考察团。四个活动,四个工作方案,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四个活动没有召开协调会,却组织得井井有条。活动结束后,工作总结、场地整理、宣传报道……一幅幅工作图片在工作群里晒出。

  二、让管理踩在“坚实的土地上”

  工作规划得再好,如果没有落实,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学校特别是大规模学校,工作繁杂,社会要求高,对学校管理效能提出了严峻考验。只有抓在“关键处”,才能提高管理效能。

  1.抓“关键数据”

  数据是宝贵的教学管理资源,学校规模大,监测数据也就大,大数据可以有效诊断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可以让我们准确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优化建议;数据可以让我们总结成功经验,形成特色,推广特色做法。

  一是用好质量监测数据,开展精准教学研究。质量监测后我们会分析以下数据:小题得分数据、学生学科吻合率、班级学习质态指数、教师综合考核指数。大数据为精准备课、精准作业、精准研究、精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学校教研组的“微讲座”经验分享话题就来源于监测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讲者为数据优异的教师;我们还把数据分析作为编制练习的前置条件,对学科作业进行个性化分层设计,“精准作业”成为减负工作的有效保障。

  二是开发数据管理程序,实现管理便捷高效。数据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出规律,是非常难得的资源,而不少日常管理数据因没有数据库未能保存。比如,每日的课堂巡査、班级常规检查都是即时检查、即时公布,由于每天的检査者不同,加上数据很少汇总,经常导致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尝试开发了“巡课管理小程序”,从学生表现、教师状态、活动生态三个维度进行等级评价,即时反馈快捷,更重要的是,一段时间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可以对班级、教师的教学改革现状提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2.抓“关键点位”

  对规模学校而言,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如何能够“到边”“到底”,需要抓住“关键点位”,创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网络。我们主要抓住“安全管理”“课型建模”“评价整改”三个“关键点位”。

  一是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我校每个班级新增加了一个学生干部——“健康管理员”,负责班级的防疫管理、睡眠统计、近视防控、心理健康,主要工作为:检查班级每日测温、消毒情况;组织小组长统计睡眠时间;课间提醒同学外出远眺,定期组织视力检测;在心理教师指导下,召集班级心理健康志愿者判学生情绪,为班主任提供预警。在新的形势下,健康管理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研究不同课型“模型”。数学组的一次教研活动上,一位教师吐槽,为什么错题评讲了、订正了,回练的题目还有那么高的错误率。这个话题引起了热议,经过深人剖析得出共识:错题回练并不是错题的机械组合与简单再现,就事论事讲与练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大家形成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模型”:用题组突破,题组含基本概念及公式考查题、例题或母题、错题变式题。在我们学校所有课型均有“基本模型”,比如试卷评讲课为“班级整体数据分析、表扬激励——错误率高的题目精讲——错误率低的题目小组讨论解决——订正回练”。错题评讲环节的“模型”为“呈现数据——典型错误展示——错因分析——归类建模”。

  三是创新评价、整改方式。每学期开展为期两周的师生“菜谱评价”活动,邀请师生代表品尝学生食堂菜品,打分评价并提出更换菜谱的建议。各年级按要求推选学生代表:男女人数相当,兼顾不同生活习惯学生,而且要不挑食、敢评价。两周后,公开评价内容,公开答复、整改内容。将评价权下放,将督查、整改公开,是大规模学校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

  3.抓“关键细节”

  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学校管理不能“粗线条”,要坚持精致化、高品质。我们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加强对“关键细节”管理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们主要在“整理习惯”“自我控制力”“二次订正”等“关键细节”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是“整理习惯”。会整理,流露着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公共责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自主整理课”。这节课学生先整理个人学习、生活用品,收拾好课桌,分类整理好讲义。然后,开始整理一天所学的知识,或整理笔记,或整理错题,或讨论咨询。我们还开展了“整洁居室”活动,在家将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物品摆放整齐。我们借助班级群,定期要求家长拍照展示。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孩子整理的照片:“真好!孩子懂得自己收拾、整理了!这是要做大事的节奏啊!”现在,整理无处不在:作业后,书包书桌要整理;运动会后,班级所在地要整理;听报告后,报告厅个人座位要整理;爱心义卖后,摊位要整理……目前,我们正在要求学生由“学会整理”的生活习惯向“习于梳理”的学习品质迁移。

  二是“自我控制力”。研究表明,能长时间自我控制的人,容易进人深度学习状态。针对初中生特点,我们围绕“把饭吃好”“把物理好”“把字写好”等“十好”要求,开展了近20年的“自能教育”研究。一月一主题,不断引导,反复强化。运用群体效应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在学校,学生到校后自觉读书、公共场所自觉整理、发现问题自觉解决等习惯正逐渐养成,工作群里经常看到“一个人的阅读”“一个人的眼保健操”“一个人整理”等反映学生自我控制力的照片。

  三是“二次订正”。过关意识和过关能力的差距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差距的根本要素。指向这个要素的“关键细节”有即时过关、捆绑考核、二次订正等。即时过关就是当堂巩固、现场过关,一般不留到课后。捆绑考核是将学生编成学习小组,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结对集体考核,研究表明,捆绑考核激励机制非常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及责任意识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二次订正”,因为教学中往往存在“讲了不一定订正”“订正了不一定正确”,因此我们提出“二次订正”“二次批改”的建议,并纳人教学常规检查、评比。

  三、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

  学校规模的扩大,以及中考压力的增大,让不少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视技术,更趋于看得见的“质量管理”,缺少了“灵魂”。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校本课程人手,重视那些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基本习惯的课程,以“有科学,更有灵魂”为指导思想,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个性,让学生学会担当责任,以德立人。

  1.由“食雅”产生的“食育”课程

  一天中午,孩子们正在就餐。我看到不少孩子吃完饭后用手背擦嘴。为什么吃完饭不用纸擦嘴?我陷人沉思:我们学校处于城郊接合部,生源比较复杂,在学生身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而不自知呢?教师是否有理解并改变这种差异的情怀呢?我们能不能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让这些孩子知雅、向雅呢?

  我们提出一个不考核的德育目标——“一纸三用”。就是要求孩子就餐后,用餐巾纸擦嘴;再擦净桌子;离开座位时看看有没有食物掉在地上,如果有,再用餐巾纸擦干净。这是一个美丽的动作,饭后擦嘴,个人卫生又显得文雅;离开座位时,桌子地面干净,再来坐的同学心中舒适而温暖。学生就餐后,餐厅依然干净整洁。

  我们聘请学生担任“文明劝导员”,对暂时做不到的学生,不批评,不考核,只提醒、劝导。我们告诉孩子个人卫生可以彰显个人修养,个人习惯可以显现公共意识,是以小见大的细节。我们发现,很多要求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吃饭”里也有深层次的教育,“食雅”生成了“食育”课程:餐饮中的“礼仪”“文化”“劳动”“美育”“健康”五类课程应运而生……

  2.“阅读课”推动了“大阅读”课程

  大规模学校的图书资源比较丰富,如何让这些图书不“束之高阁”,不只是创建、验收的“道具”,成了新的课题。我们对图书馆进行了改造、装修,设计理念是“开放、安静、温馨”,近2000平米的图书馆全部成了阅览区,可容纳3个班级学生同时上阅读课。将图书开架,将书库打开,所有图书面向学生开放;把图书“送上门”,新书推荐到班级,开展图书漂流;我们还设置了图书专柜,有分年级的必读书架,有主题阅读书架,如诺贝尔文学奖专柜、《红楼梦》等名著赏读专柜、乡土作家专柜等。让学生走进图书,让图书“走”进学生。

  我们每班每周有一节“阅读课”,这节阅读课被排进了课表,地点在学校图书馆,责任人是语文老师。目前开发了“主题积累”“批注赏析”“专题研究”三种阅读课型,这节课很受学生和教师欢迎,被学生称为“最美的课堂”。不少学生说,图书馆的静谧氛围、淡淡书香让我们很享受,这节阅读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爱上了阅读。确实,自从开设了阅读课后,学校图书的借阅量由每月生均1.5本上升为2.3本。

  一节“最美阅读课”丰富了学校“大阅读”课程:ING课程(国内外大事即时推荐阅读)、10部电影、旅行日志以及四大特色平台(戏剧教育、校园电视台、校刊、读书节系列)等,指向多元化,与生活相连。我们定期完善推荐给各年级的“一份书单”,增加自然科学、哲学美学、伟人传记等,改变阅读的功利化、碎片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

  3.“志愿活动”生成了“志愿者课程”

  大规模学校的上放学交通秩序面临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发动家长担任“交通管理志愿者”,以班级为单位,一周一轮,定时、定点、定任务,鼓励人人参与,统一培训课件,统一检查点评。一段时间后我们惊喜地发现,接送孩子的车辆不按规范调头的消失7,穿插加塞的消失了,两个校门外的交通秩序明显改观。家长感慨,做了志愿者才体会到交通文明真的要“从我做起”!

  责任源于体验,源于奉献,源于爱。

  “志愿者”成了解决规模大、管理难的重要课题,成了锻炼学生能力的平台,成了家校共育的纽带。目前我校所有教师均参加了“满天星志愿服务队”,学生志愿者达2800多人,家长志愿者达2200多人。

  其中,服务最广泛、比较有特色的是学生“助学志愿者”,每班10人左右,自愿报名,自主结对,自定项目,自定合约。这些志愿者不仅在学习上给结对对象以帮助,还在思想上、生活上予以真诚关心。不少志愿者还主动打电话与结对学生家长沟通、提醒,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就是唤醒师生内在的教育自觉,唤醒内在的良知和责任。有了责任,“自觉觉人”才能变成可能。

  总之,学校大规模发展是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现象,我们将进一步深人研究,化“不利”为“有利”,用好“生源”这个“资源”,探索高效的管理机制,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校长)

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青年南路复光街1号电话:0535-6242933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53号

Top